从新角度感知中国经济活力

2016-01-13

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要以国情特色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1月6日报道,坎塔尔媒体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41%受访的中国消费者准备花大约3.22万美元(约合21万元人民币)或更多钱来购买新车。而愿意花这么多钱购买新车的德国消费者只有14%,英国和澳大利亚消费者只有10%,西班牙则是5%,法国是4%。某种意义而言,这些数据也是市场心理底气的展示。

  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如果一味盯着国内生产总值、铁路货运量、钢铁产量、外贸出口、固定投资等数据,恐怕并不能观察到经济发展的全貌。不可忽视的是,消费者取向的新趋势,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以中国为例,去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1.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最大动力,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其中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43.6%;去年前11个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幅比传统工业高出4.1个百分点。“互联网+”让传统网络购物现象向网络服务产业快速转化,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模式不断涌现……说到底,20多年前以“芯片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概念,如今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已大大丰富起来,它带给世界经济的变化,绝不是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数据可以完全反映的。

  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要以国情特色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比如,美国人曾经十分看重“香槟指数”,认为香槟消费量可用来估算前一年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情况,准确率高达90%。可想而知,这一指数一旦放在中国,恐怕完全就是可以忽略的数据线索。进一步讲,时间和背景发生重大变化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会导致经济指标代表性的相应变化。

切实抓住经济发展特点,才能正确把脉经济发展大势。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所言,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突出了一个关键点:经济的结构比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更重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在继续优化,产业则迈向中高端水平。英国《金融时报》文章认为,同旧指标相比,中国网上销售额的增速、电影票房收入增速、铁路客运量与货运量的增长比较等新指标更加值得关注。彭博社的报道看到,中国经济的好消息是,以内需为导向的服务部门能够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人们把脉世界经济所不可忽视的一个角度。怎么看中国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当前,中国实行创新驱动战略,行进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轨道上,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种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势将推动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不仅将给中国自身的发展注入动力,而且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新机遇。

  怎样通过经济指标来准确感知中国经济的活力?回答这个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创新,应当根据新形势找到新角度,呈现新眼光。

来源: 人民日报



我国地理国情数据库建成

  1月11日,记者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历时3年,已全面完成了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普查数据采集,并按标准时点全部统一核准,建成了国家级地理国情数据库,数据总量相当于7亿册50万字的图书。目前,普查已进入统计分析阶段,有望在今年形成成果并向社会发布。

  本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一是查清了我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基本情况,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湖泊、河流、水库(坑塘)、荒漠和裸露地表、冰川和常年积雪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二是查清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掌握其类别、位置、范围、长度、面积及空间分布情况。

此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成果转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发改委利用普查成果开展“十三五”市县规划试点,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海南省以普查成果为底图,开展了全省“多规合一”工作;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及时将形成的普查成果应用于反恐维稳、应急等工作;黑龙江省将普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积极用于农业普查等;浙江、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将普查成果应用于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上一篇:专家研讨“十三五”如何开局—— 激发经济新动能至关重要

下一篇:正元喜讯--正元公司再次当选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单位